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分享 > 正文内容

李商隐《马嵬·其二》中的家国情怀探析

王铁锹5个月前 (12-14)文章分享384

李商隐《马嵬·其二》中的家国情怀探析

循今问史,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奉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同样在泱泱华夏的文明传承下,我们保留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诗词文化,在这些隽美的诗词中,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诗人在诗词中带给我们的家国情怀,今天我想从《马嵬·其二》这篇诗词中去分析李商隐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马嵬·其二》开篇即以“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两句,直击唐玄宗晚年追求长生不老的荒谬行为。这里,“海外徒闻”四个字,揭示了玄宗迷信方士、寻求长生的愚蠢,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行为的无情讽刺。李商隐认为,玄宗沉迷于虚幻的长生梦想,忽视了国家的实际问题,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一开头便奠定了全诗批判的基调,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务正业、沉迷享乐的深恶批判。

在诗的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李商隐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出来了两种含义,一种表层含义是唐玄宗从昔日繁华宫廷生活的享受者到马嵬坡兵变时的无助与绝望,在这里诗句中“空闻”二字,既表现了玄宗失去贵妃后的孤独与悲凉,也暗示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力感,其外“无复鸡人报晓筹”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失落感,昔日宫中的繁荣景象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的现实;其次另一种隐义可能就是彻彻底底的直指玄宗之昏聩,我们从首联的分析就可以解读出诗人对统治者不务正业是十分痛斥的,那么在颔联难道诗人就转而同情统治者?我认为这不应该,因为从主旨看这首诗就是刻薄的嘲讽,所以这一句诗人并不是在同情统治者落得凄惨悲苦的情景,反而是在暗讽这是罪有应得。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中,李商隐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将玄宗与贵妃昔日的甜蜜回忆与今日的悲惨现实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昔日七夕之夜,两人曾笑谈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而今六军驻马,贵妃命丧黄泉。这种对比让人唏嘘叹息。李商隐在这里借古喻今,告诫当权者不要被短暂的欢乐所迷惑,而应时刻警惕国家的安危。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一种近乎戏谑的口吻,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拥有四十年皇帝生涯的人,却连普通人家的幸福都无法获得?这个问题不仅是对唐玄宗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整个唐朝乃至所有王朝兴衰规律的深刻反思。李商隐通过这一问,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个人的地位多么崇高,若不能妥善处理好国家大事和个人欲望的关系,最终都将难逃失败的命运。

全诗四联,句句针砭时政,衔接自如。首联提头,讽刺玄宗的倾向显而易见;颔联承上启下,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进一步深化主题;颈联时空交错,情感跌宕起伏;尾联发问收束,点明主旨,反省时代。

综上所述,《马嵬·其二》即是一首描绘爱情悲剧的诗歌,更是一篇深刻的政治讽刺作品。在这首诗里,李商隐含蓄地表达了对权力者的批判,反思了历史的教训。也恰恰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李商隐将自己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融入了诗词之中。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微信搜索关注王铁锹公众号或者搜索王秋风。

版权声明:本文由王铁锹个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3ban.cn/?id=61

“李商隐《马嵬·其二》中的家国情怀探析” 的相关文章

坟坟,静卧于世间的角落,诉说着生与死的离歌。青石碑上,岁月刻下痕迹,是过往,也是永恒的寂静。 风,轻轻吹过,带走了昔日的温度。叶,悠悠落下,覆盖了曾经的喧嚣。 夕阳洒下余晖,映照着无尽的哀思。夜幕降临,繁星闪烁,犹如故人的眼眸。 泪,悄然滑落,润湿了尘封的记忆。心,微微...

解读“抽象”文化的光与影

解读“抽象”文化的光与影

解读“抽象”文化的光与影  “抽象”文化是近年来在网络平台上兴起的新文化现象。它以过度依赖形象表达和夸张手法为特征,忽视语言文字的精准性和逻辑性。这种文化产生了大量"抽象"表情、"抽象"视频等内容,在年轻人中产生广泛影响,也对现代社会心理产...

致马尔克斯先生的一封信

致马尔克斯先生的一封信

                     致马尔克斯先生的一封信亲爱的马尔克斯先生: &n...

鬼畜:青年文化的另类创造

鬼畜:青年文化的另类创造

鬼畜:青年文化的另类创造“鬼畜”一词的流行,标志着一股青年文化的新变革。“鬼畜”指的是将原有的影像材料,如电影、电视剧、MV等,通过剪辑、合成、调音频的手法进行再创造,产生惊悚诡异的效果,形式独特而内容奇幻。这种青年文化形式产生于ACG圈,深受cosplay和其他亚文化的影响,但其创造和传播机制却更...

王安石笔下王昭君的哀愁与民族大义

王安石笔下王昭君的哀愁与民族大义  《明妃曲二首·其一》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其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也因此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